最近几天,电视剧《天下长河》正如火如荼地播出。剧中穿插了治理黄河、防范吴三桂叛乱以及平定台湾郑氏势力的多条主线。在这些情节里,“两江总督”这个官职频频出现,成为焦点。两江总督作为标准的封疆大吏,管辖着东南地区的三个省份,权力十分庞大。由此引发一个疑问:两江总督究竟掌握多大的权力,又能调遣东南多少军队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。
首先,我们先了解一下“总督”这个官职的来历和性质。在明朝时期,为了应对各地复杂的局势,朝廷设立了许多临时性质的总督职位,比如浙直总督、蓟辽总督、三边总督等。与此同时,巡抚作为每个省的核心官员逐渐固定下来,成为省内军政的主心骨。到了17世纪中叶,清朝基本消灭了南明残余势力和各地农民起义军,基本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基础。在此基础上,清朝沿用了明朝行省制,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行政区划。
到了康熙年间,清朝已经建立起了内陆18个省的行政格局。在这一体制中,总督与巡抚逐渐成为地方权力的双重支柱。除了直隶、四川、甘肃三省没有设立巡抚外,其余15省均设有巡抚。清朝共设立了八大总督,其中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各自管理一个省,具有特殊地位,而其他六位总督则通常管辖两到三个省。例如,两广总督就管理广东和广西两省。八大总督中,权力和地位也有高低之分。直隶总督因为肩负京畿重地的守护,地位最高;紧随其后的是两江总督,掌管江南三省——江苏、安徽、江西,这一区域是朝廷赋税的重心,因此两江总督的职位尤为重要。
展开剩余73%顺便说一下总督与巡抚的区别。两者之间并无上下属关系,只是职责重点有所不同。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官员,负责全省军政民财等各项事务,手握重权。巡抚官阶为正二品,通常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因此被尊称为“抚台大人”或“中丞大人”。巡抚并非总督的下属,甚至在一些情况下,巡抚凭借其特殊身份,可以与总督抗衡。例如江苏省,江苏巡抚常驻苏州府,两江总督则驻南京江宁府,二者在权力和影响力上长期存在激烈的竞争,直到清朝末年也未分出明显胜负。
那么,两江总督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呢?根据历史记载,总督一品官,掌管地方军政,综合管理文武事务,监察举荐官吏,修缮边防。雍正元年,清廷将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的军政事务统合于两江总督之手,并授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。到道光十一年,两江总督还兼管两淮盐政。两江总督的全称为“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饟、操江、统辖南河事务”,因兼具兵部尚书与右都御史的衔头,被尊称为“部堂大人”或“制台大人”。
从权限来看,两江总督主要掌控安徽、江苏、江西三省的军务、河务、盐政及粮食运输等重要事务,权力相当显赫。但各省的财政、官员任免、民政和司法等事务,则由各省巡抚负责管理。清朝后期,江西巡抚沈葆桢与两江总督曾国藩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,沈葆桢拒绝为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提供粮草与后勤支持,导致曾国藩在这一方面几乎无可奈何。
不过,两江总督拥有一个极具优势的特权,那就是对三省绿营军的节制权。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大系统。八旗军是清朝的主力野战军,总兵力约20万,约一半驻守京畿及直隶省,称为京营八旗,另一半散驻全国重要城市,由各地镇守将军管理,例如江宁将军、杭州将军、广州将军等。各地总督和巡抚无权指挥八旗军。
绿营军总兵力约60万,分布根据各省实际情况有所不同。总督负责调度其管辖省份的绿营军,持有极为重要的“王命旗牌”。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战争,总督可凭旗牌斩杀不服从命令的武将,确立绝对权威。因此,两江总督居中指挥,辖区内各镇总兵、副将、参将等皆须服从。
那么,两江总督究竟能调动多少军队呢?根据清朝军队编制,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合计驻扎了六万三千多名绿营军,加上数千人的长江巡防水师,隶属两江总督管辖。换句话说,两江总督实际掌握的兵力接近七万人,规模庞大,堪称地方军权重镇。
总的来说,两江总督是权力极重的封疆大吏,调任至直隶或军机处常被视作升迁,而调往其他地区则多为降级。当然,不同总督的权力状况各异,例如陕甘总督兼管甘肃巡抚事务,权力更大;四川总督虽然只管辖一个省,但因无巡抚制约,权力兼具总督与巡抚两职,实际影响力也极强。
关于清朝时期的许多精彩故事,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细节,作者将在后续文章中逐步与大家分享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